工業空氣動力學主要是研究在大氣邊界層中的風與地球表面上人類活動及其勞動成果間的相互作用。它是經典的空氣動力學與氣象學、氣候學、結構動力學、建筑工程等互相滲透和促進而形成的。當大氣流過地面時,地面上的粗糙元,如草、莊稼、樹木、房屋、結構物、高低不平的地形等給大氣以摩擦阻力。這種摩擦力向上傳遞,隨高度增加而逐漸減弱直到某一高度處便可忽視。這高度隨氣象條件、地形、地面粗糙度等因素而變化,這樣一層受地面摩擦力影響的大氣層稱為大氣邊界層.大約距地面300m 一2000m 。大氣邊界層的特性對風工程或工業動力學問題的研究及工程實踐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早在1930 年左右,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就已經進行有關建筑物和構筑物受風的影響的研究工作。1940年,美國Tacoma橋的倒毀,對橋梁的風振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60 年代初期,美國的塞馬克教授建成大氣邊界層風洞,對風工程的實驗室研究有一定的捉進。1965 年英國渡橋(Ferrybridge)電站的8 個大型冷卻塔在大風中倒塌了三座,風載荷和風振問題更引起了各國有關人士的注意。
我國風工程與工業空氣動力學研究在1950 年后就已開始,大發展始于1980 年。最早是研究風對建筑和結構的作用,風的作用表現在平均風載荷、脈動風載荷、風振、通風和熱損失等。這些大都是利用風洞進行縮尺模型試驗,如廣東茂名電廠雙曲線自然通風冷卻塔的風洞縮尺模型試驗,測量了平均風壓、脈動壓力和內壓分布;成都萬人體育館、“珠江帆影”高層建筑和五和塔等模型的風荷載試驗;上海錦江賓館分館鋼結構高樓氣動彈性模型動態響應的風洞試驗;各種橋梁的節段模型靜態和動態、quan橋氣動彈性模型風洞試驗等。1980 年后我國陸續建成了20 余座試驗段截面lm 以上量級的大氣邊界層(或環境)風洞,進行大氣污染擴散與質量遷移的風洞模型試驗,對大氣污染擴散與質量遷移進行模擬研究,對所在地區的大氣環境質量作出評價。用這些風洞還可進行深凹露天礦自然通風的模擬試驗;進行防風固沙林風洞模擬試驗;對鐵路防護工程進行風洞實驗研究,可測定阻沙帶有效擋風沙的距離,開展風雪流形成機制、運行規律、各種路基的雪堆積過程及預防措施的模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