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儀器儀表產業總產值接近萬億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5%左右。2017年1-12月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實現利潤總額凈增125.13億元。當前,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已經形成了產品門類比較齊全、具有一定生產規模和開發能力的產業體系,并且在一些領域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優勢,誕生了一些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企業。
但是,我國儀器儀表行業存在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高端儀器儀表依賴進口、產品質量差、產品可靠性穩定性不強等問題凸顯。“我們主要用的儀器都是從國外進口的,距離談品質和質量都還有很長的距離。”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李林李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表示。
在科學儀器領域,國內企業產品高端供給不足,質量不過硬,可靠性、穩定性的矛盾長期存在,已是業界共識。近年來,我國每年購買國外科學儀器設備的投入在400億元以上。
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到來,我國制造業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推動制造業提質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迫在眉睫。2017年8月,國務院總理在主持召開推動制造強國建設座談會上表示,促進制造業提質升級,邁向高質量發展,要充分發揮我國人力人才資源豐富這個最大優勢和潛力。
然而,高技能人才缺失及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已經成為發揮人才紅利優勢、促進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日前,一位來自傳統產業一線的全國人大代表表示,“沒有高技能人才,就沒有‘大國工匠’,就支撐不起高質量發展。”
在儀器儀表行業,隨著科技的進步,儀器儀表開始朝著智能化、微型化方向發展,儀器儀表人才開始面臨結構性過剩與短缺并存的問題,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問題。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但凡工業強國,都是技工大國。據統計,在日本整個產業工人隊伍中,高級技工占比40%,德國的這個數字達50%。反觀我國,這一比例僅為5%,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已經成為我國工業制造“大而不強”的重要原因。
人才是最核心的資源要素和生產力。近年來,我國人才培養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性失衡。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思想影響,技術工人在我國的社會地位歷來不高,F實中,受各種條件限制,技術工人待遇低、發展前途不明朗,也大大削弱了這類職業的吸引力,職業教育學校的學生更是常常被貼上“差生”的標簽。
而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則非常重視技工人才的培養和使用,針對職業教育投入大量人才、財力、物力。德國企業家認為,一流的產品要由一流的技工來制造;再先進的科研成果,如果沒有技工的工藝化操作,也很難變成有競爭力的產品。
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組長李玉賦曾表示:“要建成制造強國,需要尖端技術和先進設備,但更要有一大批能把藍圖變為現實的能工巧匠。”加強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已經成為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